我是86年上的大学,那时大学是不收费的。被子,衣服,脸盆等都是不远千里从家里备好带去学校的。在校期间所有费用基本就是书本费,食品,交通等个人花费了。而且那时物价低,早餐1-2角,中,晚正餐菜是4-6角一荤一素,学校在西北,吃得最多的就是土豆烧牛肉,只要4角一份,饭是凭每个月发30斤饭票买,不用另交钱。只在一年细粮受限。(也就是大米受限,每月只有15斤饭票可以吃大米,另外15斤只能是面食,幸好有北方的同学愿意随时给换)。那时最爱的零食是酸奶,2角5分,常在夏天下晚自习时在女生宿舍门口买,还有一年校园流行起吃葵花籽,校门口什么口味的都有,什么奶油的,玫瑰的,五香的,周末常是一手拎着方凳,一手举着1毛钱的葵花籽看露天电影。有时同学也会因赌输了一件时请吃葵花籽,1块钱可以全宿舍人消磨一个快乐的中午。快毕业时,学校食堂开始开设小炒部,以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同学的需求。记得最便宜的小炒--醋溜白菜是1元,只去吃过一次。后来学生做家教,开书店等勤工俭学的多起来,有了钱,女同学会买衣服扮靓自己,有一年当地流行满天星的衬衣,各种纯色的布面上映满小小的五角星,在市中心来回逛了几趟后花15元买了件黄底的。记得有次参加监考大学英语6级统考,挣得7元,在回宿舍的路上就去学校音像店刚好换成一盘美国乡村音乐磁带。当时最贵的学习用品就是录放机,听英语的,好象是67元,那是刚毕业不久的哥哥一个多月的工资啊。后来又花28元买了手掌大的梅花牌收音机,用来听VOA,BBC提高听力,当然也可以了解天下大事,那时学校也没地方看电视,只在周末有录相,免费的,但要早早去,晚了没位。
20多年过去,那时的每一笔较大的花费都还存在脑子里,可见我们那时过得不宽裕,每一天物品都是千挑万选后三思而买的。
庆幸的是高校收费是在我们毕业后的事,否则可能也会象现在有的学生会为高昂的学费发愁。
|